12月10-12日,由中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中地數碼集團共同舉辦的2021第九屆高校GIS論壇在長沙落下帷幕。正值建黨一百周年之際,本屆論壇以“初心與使命”為主題,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知名院士、專家學者、企業代表以及來自全國近百所高校的師生齊聚星城,圍繞GIS學術前沿、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創新創業、產業發展等議題進行溝通交流,共享GIS最新成果和寶貴經驗,探討“十四五”規劃背景下地信領域產學研用的發展方向。
2021第九屆高校GIS論壇合影
考慮疫情防控因素,本屆論壇采用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方式舉行,吸引了近400位線下參會代表,并有超8000人線上觀看了論壇視頻和圖片直播。
本屆論壇由地理信息系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家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信息工程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中南大學共同主辦。
中南大學副校長朱學紅致歡迎辭
中南大學副校長朱學紅、湖南省自然資源廳一級巡視員金勇章、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宋超智出席本次論壇并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李德仁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李滿春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鄔倫教授出席論壇并作主旨報告。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一級巡視員金勇章致辭
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宋超智線上致辭
大咖云集
地理信息產學研用最新解讀
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一切都在朝著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前進,我國“十四五”規劃也提出了要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任務。論壇主旨報告階段,兩院院士李德仁教授向大家介紹了“萬物互聯時代的地球空間信息學”。
李德仁院士指出,萬物互聯時代地球空間信息學面臨著“地圖產品如何滿足人類和機器人的需求”、“分類好還是語義描述好”、“如何從空間感知走向空間認知,用時空大數據挖掘并回答人與自然的關系”三個科學問題。李院士強調,萬物互聯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實時數據,給地球空間信息學帶來了機會,智慧GIS的時代已經來臨,我們要充分發揮時空大數據的價值,解決地球空間信息學面臨的三大問題,這也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光榮任務。
李德仁院士作《論萬物互聯時代的地球空間信息學》主旨報告面對全球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地理信息產業和地理信息服務業態的發展。李滿春教授從地理信息與國土空間評價、地理信息與國土空間優化、地理信息與土地用途管制、地理信息與長江生態保護、地理信息與災情響應和地理信息與國土安全維護六個方面說明“地理信息與決策支持”之間的關系。李滿春教授指出,國家正在號召科技自立自強,想要做好應用服務的工作,需要將國家的重大戰略、重大需求與行業有機結合,做出有用的、實用的內容。
李滿春教授作《地理信息與決策支持》主旨報告當前,全球數字化發展日益加快,時空信息、定位導航服務成為重要的新型基礎設施。鄔倫教授將網格化城市管理發展歷程、智慧城市與地理時空大數據技術融合賦能,闡明“時空信息賦能‘一網統管’城市綜合管理創新”。鄔倫教授表示,信息技術、物聯感知體系的建設可以使新時期的“一網統管”得到賦能和提升,智慧城市要服務于中國政府治理管理,服務于工業互聯網數字經濟的產值,更要服務于人民。
鄔倫教授作《時空信息賦能"一網統管"城市綜合管理創新》主旨報告同時,在11日下午的特邀報告階段,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南大學吳立新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廣州大學張新長教授,同濟大學童小華教授,武漢大學楊必勝教授,北京大學劉瑜教授,武漢中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吳亮教授,國防科技大學景寧教授等7位專家學者在主論壇現場,圍繞數據可視化、元宇宙、月球南極探索、地理信息自主創新技術與實踐等多角度,聚焦GIS前沿理論與技術,與現場及線上觀眾也開展了多層次的分享與交流。不忘初心三位院士名家獲終身成就獎。
本屆論壇緊扣會議主題“初心與使命”,推選在我國GIS教育領域具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表彰為中國GIS發展積蓄薪火的引路人,賡續GIS行業初心。在開幕式上,中南大學副校長朱學紅、湖南省自然資源廳一級巡視員金勇章、首屆“中國GIS教育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吳信才教授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南京大學黃杏元教授和北京大學方裕教授頒發了“中國GIS教育終身成就獎”榮譽證書及獎杯,表彰他們畢生致力于我國GIS的科研、教學與應用服務,將萬千莘莘學子領進GIS的恢弘殿堂,對黨和國家的GIS教育事業作出了無私奉獻。
李德仁院士、黃杏元教授、方裕教授獲中國GIS教育終身成就獎歷經兩個月,40多所高校參與申報的論壇獎項評選,也在11-12日的開閉幕式環節揭曉,共評選出“高校GIS創新人物”10人,“高校GIS新銳”14人,“高校GIS新秀”10人,“優秀教學成果”11項,“優秀學位論文”10篇,其中,“優秀學位論文”是首次設立,致力于鼓勵GIS領域優秀學位論文的積極創作,加強學術誠信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論壇通過獎項評選,為高校GIS領域的中堅力量與新銳力量、探索成功的教學成果與經驗、前沿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
牢記使命,多角度展現高校GIS學術、教育與創新創業成果
名師進高校現場12日上午,10位“高校GIS創新人物、新銳”獎項獲得者在“GIS理論創新與前沿探索”分論壇與觀眾交流了有關地球系統、城市場景、智能制圖、信息提取與整合等地理信息發展的前沿內容。9支優秀教學成果獲獎團隊在“GIS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分論壇做成果展示,從精品課程建設、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基礎教學探索、應用實踐教學等多方面為中國GIS教育建言獻策。論壇新增“優秀學位論文報告”分論壇,8位優秀GIS學位論文獲獎者在此圍繞遙感、城市熱環境、綠色交通、城市地表三維分類等做精彩報告,展現了扎實的學術功力。
分論壇現場本屆論壇繼續關注高校創新創業,面向廣大創業者征集了優秀創新創業項目。最終,來自全國各地的9個優秀創業團隊進入了論壇的現場答辯環節。項目涉及地圖、旅游、交通、農業、養老等多個領域,全方位展示高校學子的創新創業實踐成果。并由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鄔倫、中南勘測設計院總工程師童純清、北京九鼎圖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杰、湖南中科星圖董事長李建輝現場點評和指導。經過激烈角逐,最終獎項歸屬在論壇閉幕式上揭曉,湖南師范大學等3支團隊榮獲一等獎,蘭州交通大學等3支團隊獲得二等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3支團隊獲得優勝獎。
觀點碰撞打造GIS學界的華山論劍
首場學術沙龍主題為“中國GIS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會議由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廣州大學張新長教授主持。與會嘉賓們就“中國GIS教育現狀到底如何?為什么有些專家認為社會發展已經領先了高校?未來GIS教育如何面對機遇以迎接更多的挑戰”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關于GIS教育的“今天”,一種聲音認為GIS學科要“內調”,逐漸適應大環境,高校的教學體系、課程建設都要緊跟現代社會的發展。另一種聲音認為要“外延”,GIS高等教育與地理信息產業結合越密切,高校畢業生到社會上越能勝任工作。與會嘉賓各抒己見,從強化專業基礎、提升地理綜合思維、熟練掌握GIS技能、發展GIS美學和服務于社會發展的擔當等方面發表了他們對中國GIS教育“明天”迎接挑戰的舉措。
第二場學術沙龍主題為“新時代GIS發展”,會議主持云南師范大學楊昆教授提出三個問題:從1963年產生到2000年,GIS產生以后究竟帶來了什么?在新的信息技術之下,GIS有什么新的發展模式?一句話描述新時代的GIS發展。針對這以上問題,與會嘉賓從GIS的發展歷史回顧,GIS在水利、交通、國防中的實際應用,新時代需求牽引和技術驅動對GIS的影響等方面作出回答。謝忠教授總結道:“在需求牽引的前提下,世界是聯系的,我們在守正的前提下同時要破圈,用GIS的能力去服務于社會、民生。”
中地數碼集團聯合創始人劉永:致力于培養更多的優秀GIS從業者
11日晚,第九屆高校GIS論壇常務理事會召開。會議對本屆論壇從籌備到舉辦期間的各項工作進行了回顧總結,設定了常務理事會的準入標準,并確定了論壇未來發展方向。
中地數碼集團聯合創始人,高校GIS論壇發起人劉永教授在會議上指出,學科發展是飛躍的,高校GIS論壇也要與時俱進,不能囿于高校思維。論壇需要政府、社會組織以及企業的參與,為引導高校學子多元化發展尋找契機,也需要做一些探索性的內容,在現有基礎上擴容。獎項評選要考慮精神文明和愛國情懷,體現論壇的價值取向。15年來,中地數碼一直在支持與推動論壇的發展,未來,也將一如既往的推動地理信息教育與人才培養、融合創新與產業成長,提升與發揚論壇價值。武漢中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亮也提到,中地數碼多年來一直堅持自主創新,潛心打造民族企業,希望能夠帶著使命感將專業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需求密切結合,為我國測繪地理信息產業的健康發展貢獻出更多的力量。
中地數碼集團聯合創始人劉永教授
東道主交接
2022第十屆高校GIS論壇將在成都舉辦
在本屆論壇最終的閉幕交接儀式上,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朱軍教授代表西南交通大學接過論壇會旗。朱軍教授從院校特色、地學學科建設、師資力量、辦會資質等角度全方面介紹了西南交通大學。他表示,中南大學辦了一場非常成功的盛會,明年西南交通大學一定再創輝煌,掌好高校GIS論壇的接力棒,為中國GIS教育和產業發展添薪續力。
第十屆高校GIS論壇交接儀式
2021第九屆高校GIS論壇在長沙圓滿落幕,第十屆高校GIS論壇將在古蜀文明發祥地——四川成都與大家見面。蓉城,2022,我們不見不散!